五子棋的必胜概念与规则限制

    一、必胜的概念

    很多人对五子棋执黑必胜(原始规则下)持有很大的疑问,很正常,毕竟五子棋里面的“必胜”概念,与寻常的理解存在差异。那么,五子棋里面的必胜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要从两方面去正确理解——

    1、地毯式。五子棋的必胜是地毯式的必胜。大家应该听说过“地毯式搜索”这类词吧——“地毯式”,意味着每个角落都不放过、不遗漏。五子棋的必胜,就属于地毯式的:在存在必胜的一方完全走对的前提下,理论必败的一方,他的每一步无论走在棋盘的哪个点上,全都无法逃脱理论必败——只有这样的棋,我们才能叫它必胜。反之,即使仅仅一步棋中、仅仅有一个点做不到必胜,那么这个棋局就不能叫做必胜!五子棋的必胜概念,是相当严格的。(我们常说的无禁手花月必胜,就是这种严格、严谨的必胜)

    2、客观存在性。必胜都是客观存在的。强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很多爱好者总喜欢反问:“不是说花月必胜吗?怎么xx下花月执黑还被我打败了呢?”——请注意一点:必胜是客观存在的,但若使用它的人主观上走错,使得棋局无法必胜,甚至失败了,我们能因此说必胜不存在吗?显然是不能的。主观上的失误,无法改变必胜的客观存在性。因此,如果因为有人把必胜走丢了就说必胜不存在,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二、规则问题

    既然五子棋存在先行必胜(原始规则),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五子棋的比赛呢?这样的比赛又有什么意义?

    相信很多爱好者都会提出上面的疑问。针对上述问题,我要讲一下五子棋的规则演变。


规则演变历程:

    1688年至1704年:原始五子棋传入日本

    1899年:黑白双方都禁止走双活三(有禁手规则的最初形态)

    1903年:仅仅黑方禁止走双活三(由双方禁手过渡到单方禁手)

    1916年:黑方禁止走长连

    1931年:黑方禁止走双四(形成了完整的有禁手规则)

    1973年:提出三手可交换规则(这是里程碑式的创举,专业规则的雏形诞生了)

    1988年:在三手可交换的基础上,加入五手两打规则

    1995年:三手可交换、五手两打、有禁手的专业规则正式形成

下面,我要详细说一下五子棋规则的演变历程。

    原始五子棋传入日本之后,经过了漫长的探索,渐渐的,人们发现五子棋的先行一方具有极大优势(那时的日本五子棋高手就已经基本上探索出原始五子棋的先行必胜法了),于是,1899年,有人想出了用禁手的手段去限制黑方。当时,人们想到的是双方禁手。遗憾的是,双方禁手似乎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于是,1903年,人们改双方禁手为单方禁手。不久,长连禁手和双四禁手也加入到有禁手规则之中,截至1931年,形成了完整的有禁手规则。

    有禁手规则形成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五子棋又重新获得了竞技的平衡性。可是,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以及技术进步,慢慢的,人们又发现,即使是有禁手的五子棋,黑方的先行优势依然很大(事实上,有禁手五子棋依然先行必胜,只不过难度比无禁手先行必胜大了不少)。

    出了问题,就要解决。1973年提出的“三手可交换”规则(以下简称“三手交换”),是五子棋规则演变史上重要的一步。三手交换规则在细节上有些复杂,由于本文面向的群体是普通爱好者,因此不再赘述,这里只说一下三手交换规则的原理。五子棋下到3手时(2黑1白),形成的棋形,有些是黑必胜的(如花月、浦月),有些是黑优的(如丘月、斜月),也有些是白优、白胜的(如游星、彗星),当然,也存在一些黑白局面平衡的(如疏星),在三手交换的规则之下,如果先行方下了黑必胜开局,那么,另一方就可以通过交换手段,把必胜局交换到自己手里,开必胜的先行方显然就成了自作自受。正因如此,三手交换规则使得先行方有所忌惮,五子棋重新变得平衡。

  • 标签:
  • 发表日期:2020-10-18 08:50:01 编辑:五子棋在线玩